弘扬王杰精神 传承榜样力量
日期:2018-01-26 09:01:20 阅读: 次
各位学员:大家好! 我是金乡县委党校教师高玉玲,欢迎来到王杰精神现场教学点。
王杰,这是一个被共和国铭刻的名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时代强音。在共和国的烈士中,王杰和他的精神是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赞扬最多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都先后挥毫题词,高度赞扬了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盛赞王杰精神。
好,各位学员,下面请跟随我一起追怀英雄事迹,感悟王杰精神。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王杰扑向炸点、英勇牺牲时瞬间的大型雕像。
王杰1942年9月出生于金乡县城郊乡花堌村(现鱼山街道王杰村),1961年8月入伍, 196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生前系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中国人民解放军73081部队工兵营1连)5班班长。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指导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实弹演习中,模拟地雷的炸药包雷管突发意外,危急关头,他毅然扑向炸点,其他12人得救了,而他却倒在了血泊中。
闻讯而来的战友辛庆文,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王杰,大声的哭喊着“王杰啊,王杰,我的好同学、好战友,我们从家乡一块参军入伍,你怎么先走了。”辛庆文一边念叨着“王杰、王杰你别走,你别走,我把你带回家,送你走。”一边仔细的为他整理仪容,并默默的把一块染满鲜血的军装碎片,小心翼翼的放到自己贴身的口袋里,作为永久的纪念。筹建王杰纪念馆时,辛庆文老人把珍藏多年的军装碎片捐献出来,他看着这块军装碎片,两眼饱含泪水,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王杰,咱俩又见面了。”短短的八个字,包含了老人对战友无尽的思念,对烈士深深的缅怀。王杰用23岁的年轻生命实现了自己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迈誓言;用壮丽的青春捍卫了自己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担当。
危难关头,千钧一发之际,王杰为什么第一时间扑了上去?他家里没有年迈的爹娘需要赡养么?他的心中,没有时时牵挂思念的未婚妻么?难道他不知道,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有多么宝贵么?但他却迎着死神的狞笑,毅然决然地冲了上去!这是一种自发的本能,看似偶然,但偶然中孕育着必然。是长期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加强个人道德素养的结果。
王杰从小敬佩英雄,向往英雄,喜欢阅读与英雄有关的书籍,喜欢聆听他们的故事,而且时常用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自己,英雄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新中国成立后,到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王杰作为一名年轻的共和国战士,处处以雷锋为榜样、时时用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提升了自我,逐步树立了“一心为革命”的世界观。王杰同志说:“干什么工作都要一心一意”,“ 坚定信念跟党走“,这是对党,对祖国的忠诚。
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冬训中,他带头跳进寒透肌骨的水里打桩架桥;施工时,又是他第一个冲上去抢救被山洪卷走的物资;爬高空、钻猫洞进行爆破,也总是他担着风险,抢先去装药、放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其实质就是一种冲在最险处、干在最苦处、站在最难处的担当精神。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需要有这种精神,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
王杰始终“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切实做到了“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也反映了他严于修身、严于律己、放下妄念,干净做人的道德情操。
王杰,就是以这样的事迹,让他的生命在平凡中熠熠生辉。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王杰雕像上,请大家向共和国的英雄行注目礼。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面对危机挺身而出,勇于为革命贡献一切,这正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是王杰精神的深刻内涵。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我们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忠诚忠实的政治品格、干净干事的政治本色、担当担责的工作作风就是对它最好的传承与发扬。
今天的中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伟大的中国梦,召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但历史也告诉我们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牢记神圣的使命和责任,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以大无畏的精神走在时代的前列。
信仰不灭,精神永存。王杰精神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引领着我们继续奋勇前行。